9月4日,有一位酒泉市人民醫院普外科的醫生離職。
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近幾年來,作為酒泉地區等級最高的三甲醫院——酒泉市人民醫院,頻繁出現高層次、高技術水平的醫療人員離職潮。
對此,酒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回應稱,市衛健委收到轉辦通知單后,對網友反映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查。
經查,近幾年辭職人員中高級職稱(副高級)5人,護理人員22人,大部分是初級職稱,部分還是臨聘人員,因工作考核等被醫院辭退,離職原因有4種情況:
一是部分人員考取碩士研究生,離職上學。
二是因個人家庭原因辭職,其中有隨丈夫調動,轉業回鄉就業、創業等辭職;有回家照顧有病的老人及小孩無人看護辭職;有家庭其它原因不便于繼續在酒泉工作而辭職,部分招聘的河東生源因氣候不適應,遠離家鄉,陸續考取了本地的醫療機構而辭職。
三是由于酒泉地處西北,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欠發達等情況,個別人員看上自然環境優美、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厚的地區,為下一代的教育、生活考慮而辭職。
四是個別人以西北地區工資和績效水平低,到其它地方尋求更高的發展和豐厚的收入辭職。
盡管工資福利待遇每年都按提高10%標準執行。市醫院績效工資發放水平在全市屬高水平,但因酒泉受地域環境、人口總量、經濟總量等因素的影響,醫院職工績效工資收入水平比其它地區和發達地區醫務人員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影響了人員的穩定性。
屋漏偏逢連陰雨,今年年初的一場新冠疫情,可以說,對大多數醫院都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許多公立醫院的住院和門診患者數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有調查數據顯示,甚至有些地方一些三級醫院的門診患者下降到疫情前數量的18%,二級醫院則為22%。
業務下滑,收入劇減,毫無疑問,醫護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自然就會降低。
今年的9月29日,江安縣人民醫院也出現一個科室一半醫生辭職,醫院不得已發布一則停診通告。
通告說,因為醫院五官科醫師緊缺,無法保障中午、夜間門、急診診療工作,為保障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醫院決定從2020年10月1日起暫停五官科(含眼科)中午和夜間門、急診診療。
針對酒泉市和江安縣醫療人員塌方式的離職,有網友留言稱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而是一種不為人關注的熱潮:
@雙人旁:我想說庫車市三家公立醫院離職的人員都可以組成一個醫院了,其中不乏高職稱的醫護。
@zgzb極寒領域:我們這醫院走的人都夠組成一個新醫院了。
@擼起袖子加油干:我想說哈醫大一附院今年疫情期間離職人員有近200人,你信嗎?
@Hakuna Matata:我們醫院離職的夠組建好幾個醫院了,中層人員動蕩明顯~大環境和小環境下身心俱疲吧!
而從一些網友的留言中,我們似乎管中窺豹到了醫護人員離職潮的一些原因:
@甘草:誰還愿意在體制內做事,沒錢,屁事兒還多,私人醫院,工資高,事情少,憑本事吃飯,所以離職很正常。
@李JianWei:核心問題,領導管理家長化,把職工奴隸化,近親繁殖,缺乏長遠觀念和格局。
但是,也有網友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不必過分解讀:
@龍哥:有進有出,人才正常流動。集體辭職畢竟極少。哪個行業均有類似現象吧?當然,實權領導多些了解關心員工那是必須的。適當提高待遇、營造好環境,留住人才,才能穩定發展。
現在有一個很熱門的詞語叫做“內卷化”。
內卷化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一個封閉的閉環中做很多人浮于事,理想照不進現實的工作。工作變成了“螺絲殼里做道場”的活動,在這種內卷化的工作環境中,個體無法釋放壓力,看不到改善處境的希望,壓抑而痛苦。從現在這么多醫護人員離職的情況來看,內卷化比較嚴重的,無疑就是體制內的公立醫療衛生行業。
紀錄片《人間世》中,有一集講述了想離職的兒科醫生故事。
說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一位兒科醫生醫術很高,臨床經驗也很豐富,但因為“本科畢業,還沒有經過博士的訓練,論文課題這方面也會少一點”,張醫生覺得“沒有盼頭了”,因此準備離開。
新華醫院小兒急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在談到張醫生離職的事情時說道:我們的體制導致這樣的人看不到未來。
某大型三甲醫院院長曾哀婉的說過:“醫生這個行當里,大多數人是‘小爐匠’思維,除非自己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否則去改變。”此番醫生集體離職,可見確是山窮水盡、難以為繼。
李敖在一篇文章里,說過這么一件意味深長的事:
宋朝的司馬光是國家的大臣,很多人剛進朝廷的時候總是先去拜訪他。他跟對方聊天的時候常常問一個使人很難堪的問題。
什么問題呢?
他問:“你家里有沒有錢?你的開支夠不夠?你有沒有欠人家的錢?”諸如此類。
被問的人出來以后都很奇怪。心中犯起嘀咕:司馬光這么了不起的國家大臣,怎么問我有沒有錢這種小問題啊,怎么會問這種怪問題?
后來一打聽,才知道了個中原因。
原來,司馬光的用人標準是:你這個人有沒有錢,能不能維持生活,能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有這個本領有這個錢以后,他才認為你有獨立的人格。?
所以,有沒有錢才可以決定一個人有沒有獨來獨往的人格。這就是司馬光的一個標準。
而一名醫護人員,能不能心無旁騖的專注于臨床,熱愛醫護這個曾經滿懷初心的職業,也取決于能不能有一份合理的收入,足夠維持體面的生活。
這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不斷提出,要不斷努力提高醫務人員工資 ,改善醫護人員福利待遇的意識形態層面原因。?
曾經有一個主任說過,學生時代選擇當醫生的大部分都是原生家庭很窮,但是沒想到等你當了醫生以后,不只是更窮,還有赤裸裸的無奈的現實橫在理想道路中間。除了救死扶傷的精神愉悅之外,醫生還能收獲什么?可完全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醫生又能精神愉悅多久?
對理想主義者來說,理想破滅是一種精神絕癥。每個醫生內心都有一個改行的欲望,渴望實現財政自由,飛黃騰達。但很遺憾,90%的醫生最終都會落入平凡,苦守臨床醫生,成為一名二萬五千里漫漫醫路征途中的苦行僧。
醫護這一生,敢于改變,選擇離職另就高枝的,相比之下畢竟還是少數。我們更多醫護人員,都不得不學會跟現實妥協,與理想和解,老老實實堅守既平凡又不凡的臨床崗位,就像那一個隨著現實的鞭子不停抽打下不停旋轉的陀螺。
對此,阿寶曾慷慨呈詞:這世上,有一種勇敢是為理想英勇地死去;還有一種勇敢是為理想卑賤地堅持。
而我認為,他們之所以咬牙堅持,也許是在等一個出路,亦或等一個機會!
只是,這一天什么時候會到來呢?